从按钮的发展看群体需求

在早期,很多美国家庭使用门环或拉铃铛作为敲门的主要方式。1870 年后,随着电力的普及,一些家庭开始使用按钮式的门铃,它的好处是使用简单,仅需轻触手指即可起到叫唤的作用。

有些人喜欢门环,因为它能够通过识别敲门人的力度和速度来判断对方的紧急程度,而且作为门上的一种装饰,也可以与家居风格相匹配。同样,有些家庭仍然坚持使用拉铃铛的方式,因为它会发出一种美妙的声音,随着风吹荡漾。

但是,一些地产开发商为了增加房屋销售量,开始在按铃上下功夫。例如,与按铃相比,他们指责门环的敲击方式太过原始,缺乏现代文明人所需的优雅感。同样,如果铃铛太轻,风就可以使其发声,但如果太重,拉动会很费力,而且容易损坏。

此外,开发商通过描述各种美好的生活场景来展示按铃的高级感。首先,描述了有钱人家使用按铃的画面。例如,房主在卧室里,只需按两次铃,则表示让厨师开始做饭;按三次铃,可以让人给自己送水。

他们说:按钮是地位的象征。许多有钱人被这种广告吸引,找开发商给自己的房屋进行改造,或者购买他们开发的房子。

同时,他们继续下沉,为了唤起一般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开始推出新的广告。例如,在厨房安装一个按铃,简单点击一下,就能让在卧室的孩子知道马上要开饭了。当孩子需要帮助时,只需在卧室按下按铃,父母就能立即知道。等等。以及,按钮能够让其他线路和装置隐藏起来,只露出一个按钮就行。室内也会变得更简洁。

在这些宣传广告的诱导下,许多人都被打动了,房屋销量得到了显著地提升。其他地产商看到别人这样做成功了,也考虑推出类似的房屋商品,于是,在设计中,门环与拉铃逐渐被按铃代替。

看到这样的现象,许多人开始抨击,一个家庭真的有必要装上这么多按铃吗?如果厨师听错了铃声的次数会不会有更大的麻烦呢?以及,会有误触或者错误解读的按铃的可能?比如孩子淘气,随意按铃,父母在房间听到了以为是什么事,所以每次都要出去看看。

或者本来喊孩子吃饭,孩子通过父母的喊声能分辨出情绪,但是按铃并不能体现这一点,于是厨房按铃会有逐渐被弃用的可能,而孩子因为总是通过按铃跟父母交流,而不愿叫喊,未来是否会在沟通上出现问题?

然而,这些呼声并没有阻止按铃房屋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被开发商营造的美好生活所打动,在各个房间里装上了按钮。这也演变成一个社会问题。按钮象征着现代化。装有按钮并知道按钮如何操作的人,似乎比未装按钮并担心按按钮这一行为的人更具优越感。通过贬低不懂得按钮的人,产生了一种新的等级制度。就像以前使用 iPhone 的人一样。

于是,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使用按钮 —— 不仅仅是按铃。当所有人都形成了这种共识,开发商也就成功了。直到后来人们发现按铃太多而不知如何区分,以及房子里总是被各种铃声环绕,才开始厌倦按铃。

后来公关之父爱德华·伯内斯将这类事件总结并作用于许多场景下,称之为「群众认同效应」。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在 1920 年,他代表美国烟草公司所做的工作。当时,吸烟被认为是女性的禁忌,烟草公司正在努力为其产品寻找新市场。伯内斯招募了一群妇女参加 1929 年纽约市复活节游行,手持香烟并称她们为「自由的火炬」。该事件得到媒体的广泛报道,女性吸烟才开始成为解放和独立的象征。

如今,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兴起使个人和组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传播信息和操纵公众舆论。类似的例子如商品更容易被「种草」,以及人的带货能力被加强,部分原因在于社交产品中的「群众认同能力」被互联网放大。

个性化:产品根据用户的喜好进行相关的推荐,用户更容易看到符合自己观点与信念的内容,导致更容易被说服;

真实性:被传播的许多人都是有粉丝的普通人,而不是有明显利益关系的名人,这使得被传播的信息更真实;

病毒式传播:短时间内可以被许多「同类」人看到,群体价值会在「推荐」基础上被放大;

情感化:短视频的优势是,视觉和情感被强化,更能引起用户的情绪反应,信息也就更容易被接受。

同时,在各个产品中也会有许多类似的设计技巧,如:进来逛的人有 90% 都购买了该商品;这件商品的好评率高达 99%;有 2000 人跟你一样给这部作品打了 4 星,等等。

以及,一些平台会邀请「明星」去发一些动态,营造出一种知名人士也在用这款产品的现象。包括,视频或者音频产品,告诉你现在有多少人跟你一起在看或听这个视/音频。

如果你觉得按铃例子里的人,或者上面这几个小例子看起来很可笑,那就想想自己在这些产品上受到的影响,比如在直播间里下单的行为;喜欢看高赞的回答;喜欢高阅读量的内容……人都是一样的。

再想到最近 ChatGPT 与 Midjourney 的例子,第一批靠这类产品赚钱的人,是出一套「如何通过 ChatGPT 赚钱」的教程,想想也是很可笑。人总是在被牵引。

就像最近有人跟我推销,要买什么会员,在他那购买更便宜,我想,我用不到为什么要因为便宜而购买呢?如果我平时必须要用到这类服务,我肯定会再货比三家去做出选择,而不是因为你比官方便宜了一半所以要购买。

可是对方却说:“现在这个很火,你在我这买只要一半的价格呀。”我:“问题是我用不到呀。”

我们生活中的许多需求都是被别人塑造出来的,它会营造出好的一面,但生活不是靠想象出来的,而是自己过出来的。

很喜欢的一段话,再次分享给你们:如果你的生活已经能满足你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的需求,那就一定要警惕更强、更快的广告思维。因为溢出的不仅是欲望,还有经济、时间、注意力等成本。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设计泡一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pyp.com/9596.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