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团队高效地开展一次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对于设计师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不论是交互流程、视觉定位,还是具体的某个图标造型,都会用得上。

这个方法看似简单,但也容易出问题。比如叽叽喳喳半天讨论不出来一个结果;现场因为一个观点相悖,秒变辩论大会;内向羞射的人不擅长发表观点,导致每次都那么几个活跃分子;一小部分人主导,但主导的却不一定是正确方向,如果是老板主导的话,结果你懂得。

今天这篇文章,结合我以往在团队的经验,跟你好好唠唠头脑风暴背后的真相,同时我会结合我一直在用的Fabrie文档工具进行案例实操。

首先,头脑风暴是什么

头脑风暴最早由亚历克斯·奥斯本在1941年首创,字面意义很好理解:脑海里犹如暴风雨一样生成大量的想法,并且你希望其中有一些不错的想法能为你所用。

如何在团队高效地开展一次头脑风暴?

流程上通常是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让大家进行自由联想和讨论,从而产生更多创意和想法的情景。

对于设计师来说,头脑风暴无处不在,从前期产研okr的共创、到视觉风格的探索、再到设计实施阶段的图标、版式、用色等等,都可能会用到。

如何在团队高效地开展一次头脑风暴?

形式上来看,最好的其实是组团,一来可以避免单刷的局限性,毕竟一个人的认知有限,多人讨论不仅扩大了发散面,也能通过碰撞产生新的点子;二来大家前期就达成一致,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后期因观点不同导致的内耗。

头脑风暴看似简单,却很容易出现像我开头说的那些问题。为什么?

叽叽喳喳半天讨论不出来一个结果——抛开各自的立场和认知原因,基本就是用错了方法,打个形象点的比喻,脑暴就好比是一个漏斗,从搜集大量的点子,到最后的分类、评估,基本遵循着一套固定模式的标准化流程。没有章法的拉一帮人折腾,大概率得不到有用的结论,还占用时间。

现场因为一个观点相悖,秒变辩论大会;这俩问题,大概率是违背了脑暴原则之一——不得评判。因为评判产生标准,标准带来限制。

内向羞射的人不擅长发表观点,导致每次都那么几个活跃分子。要么是没给足时间提前做准备,要么是流程上缺乏文字表达的方式。事实上,文字表达的形式可以更好得帮设计师带动思路和发散想法,从而避免带嘴不带脑的问题。

一小部分人主导,但主导的却不一定是正确方向。这个问题可能是个别参与者把自己放到了一个决策者的身份上,也有可能是主持人没做好引导。那么问题来了。

什么才算是好的头脑风暴

下面,我结合奥斯本在这个方法上的主张,以及戴力农在《设计调研》中的部分观点,来讲讲好的头脑风暴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如何在团队高效地开展一次头脑风暴?

1.解决问题的思路

大脑天生更擅长纠错,所以比起一个平平无奇的陈述句,把主题围绕在「解决某某产品在某某方面的问题」往往更奏效。

比如脑暴主题,一个是「优化公司亚麻袋的设计风格」,一个是「公司上次的亚麻带设计存在哪些问题」,哪个主题更能激发你的吐槽欲望?

2.所有人自由发言

脑暴会上没有职级区分,没有老板下属,大家充当的角色都是一样的,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毫无顾忌得发表自己的想法,不论多么荒唐。

而且很多时候职场老人和同部门的人思维易固化,很多时候反而是新人、跨部门成员能够站在不同的立场,给大家提供一种新思路。

3.主题聚焦原则

聚焦在当前要讨论的主题,而非慢无目标得讨论,避免长时间讨论都在内耗、没结果。这也是为什么需要一个主持人,目的就是控场。

4.不评判不Diss

这个是头脑风暴最需要注意,但也最容易失控的地方。以往团队组织脑暴时也经常出现这么个问题,大家说一个点子时,容易起观点冲突,比如「哎呀,你这个点子太扯了」「小王这个点子真棒!」类似这样的。

因为一旦出现了对错、优劣的评价,就出现了一个标准。标准线的限制下,大家都有所顾忌;二来,随意的diss和捧一踩一,大概率会把脑暴变成辩论会,这样的内耗完全是在浪费时间。

5.追求数量、而非质量

大家聚一块的目的就是集思广益相互交流,所以没必要去酝酿一个大招惊艳所有人,越酝酿越纠结,越纠结越拖延,结果可能就是啥也没出来。

脑暴的过程,就好像一个漏斗过滤的过程,100个总能得到一两个可行的。所以想到什么说什么,而且没有人会去评判对错。

6.彼此的观点可以结合

提出自己点子的同时,也可以去思考如何根据别人的点子,融合成一个更好的点子,让点子的价值被最大化利用。

如何更科学得脑暴?

接下来我会使用Fabrie在线文档,为大家呈现如何高效得开展一次头脑风暴。

1.人员安排

主持人负责控场和带节奏,然后,5-8名左右的参与者来输出点子。如果是线下贴白板的形式最好安排一位记录人,专门负责记录大家的想法和最后的结论,记录员不能参与讨论、不能评判。

2.界定主题

也就是脑暴的目标,可以的话尽量清晰具体,像上面提到的那样,要解决什么问题。比如,我们这次模拟的主题:「解决视频点赞率低的问题,激励up主更积极得创作内容」。

另外,可以在右侧上传相关的数据、用研等资料,提前几个小时让大家了解背景。

如何在团队高效地开展一次头脑风暴?

3.发散想法

关键的发散阶段,让每个成员在便利贴上写出尽可能多的点子。一方面照顾我们这种性格比较内向的设计师,另一方面只有写下来才能更好得带动思路和发散想法,从而避免带嘴不带脑的问题,这和写作一个道理。

另外,Deadline就是第一生产力,记得定一个计时器,常用的是5min或者8min,激发大脑短时间内尽可能得联想思考。

大家可以看到6个便利贴都写满了。但里面好像充斥了一些很鬼才的想法,比如用户点赞后,小概率随机送用户小礼物。。这都什么鬼。但别忘了上面我们提到的原则,不论多么疯狂的想法,别去评判。

如何在团队高效地开展一次头脑风暴?

3.整理归类

这个阶段做两件事,剔除重复的,归类相似的。

比如我们发现,小明和小李都有认为「加上点赞动画」,那么就可以剔一个。

然后,我们基于某些维度来分类。把属于一个类型的卡片放到一起。比如这里我根据问题类型,分了五个维度:基础体验优化、产品功能优化、交互优化、视觉优化和机制优化。

如何在团队高效地开展一次头脑风暴?

无法点赞的bug、点赞icon、色值不一致的问题,属于基础体验问题,所以可以都放到「基础体验」优化中。

发不了随机送小礼物、点赞音效、点赞情绪等等,这些属于新增产品功能,所以就归类到「产品功能优化」。

如何在团队高效地开展一次头脑风暴?

就这样完成所有卡片的分类后,就进入到了下一轮。

4.双向评估

上面完成了所有点子的梳理,但还不知道哪些点子能真正得被用到。所以就需要对这些点子做评估。我们可以根据需求度、可行性两个维度,对每个点子做分类,让它们非常直观得反映到四象限上。

如何在团队高效地开展一次头脑风暴?

需求度反映了用户对这个点子的期望程度,可行性反映了如果要落实这个点子需要投入的成本。

如何在团队高效地开展一次头脑风暴?

这时候,你会发现有的点子听上去很不错,但是可行性上却因为投入成本、技术限制等问题没法操作。比如「用户点赞后,小概率随机送用户小礼物」,用户会很喜欢,但产品养不活公司了,这个点子几乎不可能。

有的点子非常容易实现,但对于用户来说好像没啥感觉。比如点赞后发出金馆长那样魔性的笑声,用户怎么可能喜欢那么老的梗(手动狗头)

5.确立需求

接下来,所有排在第一位优先级的这些点子,比如无法点赞的bug、观看多少秒后弹出点赞的引导等等,就算是过滤后的可以用的点子了。在Fabrie中就可以直接把它们拖到右侧表格,进入到任务管理阶段。

如何在团队高效地开展一次头脑风暴?

然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快速出方案,和项目侧对接排期、管理项目,推上线看效果。

如何在团队高效地开展一次头脑风暴?

由此便高效完成了一次高质量的头脑风暴,不仅让大家都参与进来,而且也输出了有用的结论。

如何在团队高效地开展一次头脑风暴?

可能很多朋友已经看明白我们做头脑风暴的整个过程,其实就是在实践设计中的“双钻模型”这个理念:从发散到收敛,再发散。

每个设计师都需要一个白板,它用来承载我们的无限想象力,每个设计师都需要一组表格,做ideas的整理,以及将它们推到设计流程中的进度管理。

而Fabrie把白板和表格做了结合,它由一个无边界的画板和一连串的助力思考的工具组成,需要做思考发散时用便利贴,需要梳理思路时用脑图,需要生产对接的时候用智能表格;

也可以将一堆收集的参考图片汇集到白板上做比较,而不是让他们躺在封闭的文件夹中。当所有的想法都铺陈开,你再将它们重新排布,归纳,创建连接,在这种状态中才能才能放下ego和偏爱,找到用户最需要的设计。

在远程办公浪潮的背景下,Fabrie 致力于覆盖设计师远程共享+异步协作的多种办公场景。目前免费开放给国内用户,可通过手机号或者微信注册使用。如果你苦于因为没有一个顺手的工作台而效率不高,Fabrie是最佳选择。

如何在团队高效地开展一次头脑风暴?

最后

以上便是今日份关于头脑风暴的分享,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设计泡一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jpyp.com/6078.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